Search

〈被大眾忽略的勞動角落〉

途經工地時,我向赤著上身的男子招手,然後遞給他一個塑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〈被大眾忽略的勞動角落〉

途經工地時,我向赤著上身的男子招手,然後遞給他一個塑膠袋。「天氣熱,這給你們喝。」

但凡途經工地,都會在附近的便利商店買幾罐汽水,送給一直被大眾忽略的勞工,看著師傅們一臉歡喜的表情,再心滿意足地離開。

只是幾罐汽水,就能給別人帶來一整天的好心情,比起「買旗」,我更偏向這種直接的助人方式。

以前一直想,到底社會什麼時候才學會不以有色眼光看待勞工,學懂真正關心社會的邊緣人。幾年前,一部《做工的人》「橫空出世」,作者叫林立青,是一名工地監工,因為不滿參予廟會和地方事務的人被稱為8+9,甚至被諷刺陣頭文化,而跟網路酸民吵架。但吵久發現根本沒用,因為他們是真的不懂,於是就寫文章給他們看。

從年輕的基層勞動者到年長的,從年長的性工作者再寫到年輕的,慢慢越寫越多,後來更把議題延伸到毒品、職災、工傷等等。因大眾賦予的影響力,而慢慢從心裡開出一朵名為「使命」的花,希望籍此改變整個社會的習慣和價值觀,讓大眾找回對於勞動者的尊重,提醒社會應該疼惜弱勢者。

令立青始料不及的,是每篇文章都受到熱烈的討論,許多人開始討論起勞工的生活方式,媒體經常下標做工的人,不管是商業保險到社福機構,幾乎每周都會有做工的人出現在媒體新聞之中,社會大眾也開始關注邊緣勞工。

隔年又出版了《如此人生》,補足了《做工的人》一書沒有詳盡描述的勞工周遭女性的群像。因為工地還是以男性為主,男性之間有很多話題圍繞在這些女性身上,他希望在寫勞工處境時,也把這些女性描述出來。

在《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》一書,我透露過父親的現行工作是建築工人(因為勤勞不怕吃虧的個性,所以也身兼監工的工作),因為工作環境光線不足造成過幾次工傷,卻不願善用勞工權利一直令在旁擔心的我們不解。但透過立青的文字,讓我理解到父親是受到養家的壓力,以及其他師傅的期待,所以不敢隨便請假就醫。

立青一針見血地指出「每個人都想要健康,但身為領取日薪的人,每一次前往就醫的時間就代表失去一天的薪水。更擔心的,是去看了醫生後發現的醫生警語。」看立青的《做工的人》讓身為工人後代的我,更了解職業為建築工人的父親的心情。

事實上,少有人了解工地的專業和工作內容,
譬如抬東西時要彎膝蓋而不是彎腰,50 公斤的灰袋水泥應該平放在背上背著走、工地現場的垃圾不可以裝得太滿等等。大眾對工人的認知刻板且主觀,只是認為辛苦而危險,但收入很高的建築業是任何人走頭無路隨時可去的地方。

勿以善小而不為,或許我們沒能力幫助所有的弱勢,卻可以用自己的專長去影響別人。因為立青的書寫,讓他們獲得了更多的理解,也讓更多的讀者起身去幫助筆下的人,這是立青當初書寫的初心。

原文刊登於東週刊/2020/7/22
照片提供:Tony


Tags:

About author
出版作品 2014《找1/2顆荳蔻》 2015《咖啡杯的絮語》 2016《不能靠近的星星》 2020《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》 |散文隔週於《東週刊》連載| Fb:angela.beatrice.ab IG:angelaxiasue
作家、編劇/著有《找1/2顆荳蔻》、《咖啡杯的絮語》、《不能靠近的星星》、《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》等作品
View all posts